一、历史背景与事件核心
会师背景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围追堵截,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县)胜利会师。此次会师标志着中国革命力量的重大整合,两大主力红军总人数达十余万,极大增强了战斗力。
同乐会召开
6月21日,红军总政治部在懋功天主教堂内举行了两军团以上干部联欢会(史称“懋功同乐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出席。会场内外群情激昂,高呼“庆祝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口号,并组织文艺演出、会餐等活动,成为长征途中重要的精神提振节点。
战略意义
懋功会师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两河口会议,确立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针,为后续长征路线奠定基础。
二、会址建筑与历史见证
建筑特色
懋功同乐会旧址原为法国传教士于1919年修建的天主教堂,主体为青砖结构,含教堂、厢房等。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厢房内至今保留着粗布床单、蓑衣等简朴生活用品。
保存与保护
该遗址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见证,1993年被列为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精神内涵的现代诠释
团结协作精神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打破地域隔阂,共同整编队伍、分享物资。例如,四方面军向一方面军赠送粮食、衣物,体现了“革命不分你我”的集体主义。
艰苦奋斗精神
红军在缺衣少食、装备简陋的条件下翻越雪山(如夹金山),部分战士仅穿草鞋行军,脚底磨破仍坚持急行军,展现了坚韧不屈的意志。
革命乐观主义
同乐会上,火线剧社、猛进剧社表演《破草鞋》等剧目,用文艺形式鼓舞士气,体现了在极端困境中保持信念的乐观精神。
四、当代价值与传承
红色教育基地
会址通过实物展陈、场景还原等方式,成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习长征精神的重要场所。2023年数据显示,小金县仅第一季度红色旅游接待量超12万人次。
精神文化符号
懋功会师精神被提炼为“信念坚定、团结奋斗、不畏艰险”,成为新时代攻坚克难的象征。例如,汶川地震后重建中,当地以长征精神激励民众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