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故居

王稼祥故居纪念馆位于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第二、三、四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廉政教育基地、省委党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由王稼祥铜像广场、王稼祥纪念馆、王稼祥故居三部分组成。

现在我们所在的便是王稼祥铜像广场。大家可以看到,眼前这座庄严肃穆的铜像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同志。王稼祥,原名嘉祥,又名稼啬,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该铜像面朝东北,身着中山装,面部神情似微笑,似沉思,面容消瘦,展现出他为中国革命殚精竭虑。王稼祥生平总是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年轻时曾留学苏联五年,被称为“红色教授”型的人物。该铜像加底座共高2.6米(像高1.2米,座高1.4米),在纪念馆未建造之前坐落在王稼祥故居门前,2012年王稼祥故居纪念馆升级改造后将铜像移至纪念馆广场上,供游客瞻仰、敬献花圈。

正对着铜像广场的这座建筑便是王稼祥纪念馆,该馆系2005年为纪念王稼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弘扬革命传统,安徽省委、省政府特拨专款在厚岸王稼祥故居新建。纪念馆坐北朝南,面临柳溪河。建筑面积1130㎡。徽派建筑外观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平面由序厅、展厅和游客中心三部分组成,宽敞的后庭院浑然与王稼祥故居连成一体。纪念馆大门上方“王稼祥故居纪念馆”,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同志的题写。

踏入内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王稼祥汉白玉雕像。雕塑高1.8米,重1.6吨,雕塑取材于王稼祥1925年在芜湖圣雅阁中学读书时期的一张照片。他面色沉静,目光有神的凝望着远方,眉宇间微蹙,左手拿着《申报》,右手紧握拳头,表现出他投身革命的勇气、决心以及对未来前途的思索与展望。雕塑的背景是王稼祥同志一生走过的主要历程为主题的浅浮雕。内容有厚岸村、芜湖圣雅阁中学、江西瑞金、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延河、北京天安门、莫斯科科里姆林宫。序厅左右两边是四块将军红石碑,碑文是1925年前后,王稼祥写给同学王柳华的书信原文节录。序厅两边的墙壁上镶嵌着金色花环的日月明灯,意寓着王稼祥同志的革命精神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衬景后的两幅国画,一幅是稼竹迎劲风,一幅是祥梅送冬寒,表现了王稼祥同志一生不朽的革命气节。

以《永远的稼祥》为陈列标题,展示王稼祥同志生平;内容为:风华年代;革命岁月(上)、革命岁月(下);杰出外交和永远缅怀五个部分。

风华年代 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在泾县厚岸村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这是一幅王稼祥同志的全家福油画,父亲王鸿宇(也叫王承祖)、母亲查端,大姐王招德、二姐王珍玉、姐弟三人王稼祥最小,是家中唯一的男孩。1913年至1919年7岁的王稼祥就读于厚岸村的柳溪小学。柳溪小学是由王稼祥的胞叔王惠舟创办。1922年,年仅16岁的王稼祥离开家乡,到南陵县乐育学校求学。1924年,18岁的王稼祥考入芜湖圣雅阁中学高中部学习。1925年8月,王稼祥又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并担任学生会主席,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少年时期的王稼祥便树立了学习目标,他在写给朋友王柳华的书信中明确地提到他学习的目地是学知识、求真理。1925年冬,王稼祥怀着“研究革命理论,实习革命方法”思想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且为自己取了一个俄国名字“康姆纳尔”,意思是“公社社员”。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他又光荣地加入了联共,成为一名联共党员。通过学习他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升,他在写给朋友王柳华的信中提到:“要革命,必须有组织的政党来组织民众不可”。这份履历表是他在延安时填写的,履历表中详细叙述了他在苏联学习及入党的情况。

1930年2月,王稼祥结束了在莫斯科长达5年之久的探寻革命真理的求学历程,回到上海后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实话》总编辑。这是《红旗日报》在上海的秘密印刷厂旧址。1931年11月,王稼祥出席在瑞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同月又出席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王稼祥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由此成为公认的红军四大领袖之一。 1931年12月,受党委派王稼祥、刘伯坚、左权等人指导了宁都起义。这是长征胜利后毛泽东、王稼祥、肖劲光与参加宁都起义的同志在延安的合影。1933年4月,王稼祥以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名义发布了《关于建立红军与地方党地联系》要求加强军民团结、军政团结。1933年4月27日,在第四次反“围剿”结束后,红军总政治部在驻地江西乐安县谷岗村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在周恩来作报告时,国民党飞机突然对会场狂轰滥炸,王稼祥不幸被多块弹片打穿腹部,身负重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困难,从而使他落下了终生伤痛。这是王稼祥负伤处。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和李德等人军事指挥的错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10月10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病重的王稼祥也被战士们抬着踏上了长征路。1935年1月7日红军进占贵州遵义,在王稼祥等人积极倡议下,召开了划时代意义的会议,会议从1月15日至17日,会议决定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后来曾说:“王稼祥同志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这是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第一个突出贡献。1935年3月12日,王稼祥参加了在贵州苟坝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这是长征胜利后,王稼祥和聂荣臻等人到达陕北后的合影。1937年7月,王稼祥几经辗转到达莫斯科治病,9月病情稍微好转,即开始参加了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1938年6月,任弼石来到莫斯科,王稼祥便提出回国工作,中央同意了他的要求,在他动身回国前,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诺夫同他谈了一次话,并郑重地说:“应该支持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1938年7月,王稼祥历经艰险回到延安,这是王稼祥1938年秋在延安的照片。同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会议,王稼祥在会上做了题为《国际指示报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决定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见。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六届六中全会,会上王稼祥再一次作题为《国际指示报告》,王稼祥的报告为巩固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是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第二大贡献。六届六中全会后,王稼祥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协助毛泽东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1939年,33岁的王稼祥与延安边区医院外科医师朱仲丽举行了婚礼。(朱仲丽191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革命家庭,她的父亲朱剑凡,早年留学日本,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这一幅幅的历史照片,记载了王稼祥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忙碌的身影。1940年9月20日,延安各界为纪念“九一八”九周年八路军百团大战胜利举行大会,王稼祥到会作了重要讲话,这就是他在主席台讲话的珍贵照片。1940年10月,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事变前,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名致电叶挺、项英,指示皖南新四军迅速北移。这是部分电文的照片。1940年5月2日,王稼祥出席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出席会议的还有毛泽东、朱德、任弼石等人。1943年7月8月,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刊载了王稼祥撰写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该文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文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是王稼祥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第三个突出贡献。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人离开了西柏坡,25日,抵达北平,下午乘车检阅部队,王稼祥参加了会见和检阅。

1949年10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王稼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驻苏联大使。1950年2月14日,王稼祥陪同毛泽东到达苏联并在莫斯科签属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些照片记载了王稼祥在担任首任驻苏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外事活动。王稼祥参与党的外联和国家外交重大决策工作,为发展我党我国的对外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幅场景反映的是1939年3月12日,在贵州苟坝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在北京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终年68岁。1月30日,王稼祥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毛泽东、 周恩来等领导人敬献花圈。追悼会由汪东兴主持、邓小平致悼词。王稼祥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光明磊落、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展厅出口即是王稼祥故居内广场,广场上安置着王稼祥晚年半身铜像。静谧的庭院旁便是王稼祥故居。这里曾是革命家出生、成长、读书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他接受了先进思想,最终走上艰难遥远的革命征程,成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王稼祥故居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稼祥故居是座晚清时期的徽派建筑,它坐北朝南,门厅内设有耳房与二道门,耳房是门人居住的地方,二道门分中门和边门,平日中门不开,如有贵宾来临或婚庆嫁娶时才打开。左手边是一个小花园,少年王稼祥经常在这里玩耍。右手边是个书房。王稼祥曾在这里背着家人读过“新青年”、“向导”和“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杰出的革命领导人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正房门楣上“王稼祥故居”五个大字,是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所题。故居正屋,由一个堂厅和两间厢房组成。屏风前的长形条桌上陈放着镜、钟、瓶,寓意着终身平安的意思,同时也寓意着东瓶西进的意思。右边的厢房是王稼祥父母居住的地方,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就出生在这里,左手边是王稼祥两个姐姐居住的地方。两个姐姐出嫁后,王稼祥也在这间厢房住过一段时间,那是他在芜湖圣雅阁中学组织领导学生运动,被教会学校除名,父亲把他领回家,就关在这个房间,后母亲禁不住儿子的反抗,出于对儿子的疼爱,偷偷打开门锁放跑了心爱的、唯一的儿子,从此王稼祥便投身革命,四海为家,直至1974年1月25日辞世。

沿着石板路一路走来,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祠堂——王氏宗祠。王氏宗祠据考证建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60年历史。门楣横梁上中间雕刻的是“封神”全景图,左右两边分别是“张松献图”、“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王氏宗祠匾额由清代书法家王枢书写。大门上四个六边形半柱,上面书有“福、禄、寿、禧”,旧进人们称为“横子”是显示家族地位的象征。在这里请大家留心观察,这四根大理石柱,您会发现上面有着天然的龙虎图案。这种石柱是皖南古建筑中的稀有珍品。下面青石柱础刻有鸟兽图案。清代是王氏家族最为兴旺的时代,祠堂匾额多达百余块,在文革期间被毁,现仅存十四块。这里却有着一个不为人鲜知的故事,当时唐昭宗皇帝非常赏识鲁国公王溥,曾御赐他金鼎一尊,后来王氏家族携金鼎一起迁居厚岸,所以厚岸王家又被世人称为“金鼎王家”。东序、西序两边厢房,在七十年代时被人为拆毁。


浏览人次:459 更新日期:2021-03-15

<上一篇:许家朋烈士陵园下一篇: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汪氏宗祠)>

声明:
1、本站文章内容仅代表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未经授权,本站所有图文禁止任何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3、本站培训均由专人负责并签订法律合同,若遇冒充本站乱收费行为,请及时与本站官方反馈。举报邮箱 337599110@qq.com。

  • 学习心得
  • 培训案例
  • 相关推荐
  • 合作机构
  • 我刚看过

红色革命干部教育培训中心
干部党性教育培训教育基地
咨询电话: 400-025-6988
联系地址:中国南京市和燕路289号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扫码入群咨询
全国培训方案
免费提供报价
解决棘手问题
线上线下课程
专业正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