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纪念地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 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 “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借助当地的花鼓调编写了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此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所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至今遗址犹存。1940年,《沂蒙山小调》就诞生于这里。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村。为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他们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由团员李林谱曲,阮若珊作词。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唱响齐鲁大地、风靡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在沂蒙这块红色的沃土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唱着《沂蒙山小调》,高举这一文艺宣传武器,战天斗地,坚定革命信仰,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伟大沂蒙精神。

1999年9月26日,费县县委、县政府在白石屋建起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及现流传的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琳同志题写“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型花石岗上。2003年费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浏览人次:780 更新日期:2021-03-20

<上一篇: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下一篇:兰陵-“银厂惨案”纪念地>

声明:
1、本站文章内容仅代表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未经授权,本站所有图文禁止任何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3、本站培训均由专人负责并签订法律合同,若遇冒充本站乱收费行为,请及时与本站官方反馈。举报邮箱 337599110@qq.com。

  • 学习心得
  • 培训案例
  • 相关推荐
  • 合作机构
  • 我刚看过

红色革命干部教育培训中心
干部党性教育培训教育基地
咨询电话: 400-025-6988
联系地址:中国南京市和燕路289号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扫码入群咨询
全国培训方案
免费提供报价
解决棘手问题
线上线下课程
专业正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