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精神纪念馆

“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货担绕山走。石板岩镇位于太行山腹地,连接外界的只有一条条险峻的鸟道,例如“阎王鼻子”、“手扒崖”、“蒙眼道”、“鬼门关”等令人不寒而栗的道路。1946年,尹兴德、李林洹、杨太凯等4人,也就是纪念馆中雕塑的主人公,利用简易的房屋、工具成立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成为“扁担精神”的起源。

扁担精神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山大峡谷中的石板岩乡,所谓“扁担精神”,指的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凭借一副铁肩膀,挑起了沟通城乡的重担,仗着一双铁脚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必需的生活物资的“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纪念馆以“扁担精神”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为六大部分:“一根扁担创家业”、“一分一厘细打算”、“一心为着山里人”、“一心一意谋发展"、”扁担精神在林州“、”亲切关怀“,为人们展现了上世纪后半叶波澜壮阔的为民精神。

当时供销社员工的主要工作是上山时挑着百十来斤的日用物品和农资,下山时挑回老百姓的农副产品,馆内展示了工作人员进山时用到的物品,用了40年的杆秤、暖壶,还有当年夜间上山用到的马灯,从这些遗留下来的老物件中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石板岩镇村民创业的艰辛。

一根扁担创家业艰难,却一心为这山里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供销社似乎已经成为古老的词汇,而对于上世纪的新中国来说,却是解决人们生活用度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太行山深处的村庄来说。

从馆内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通往村庄的道路堪称陆地版的“天堑”,这样的道路即使空手爬上爬下都危险重重,更不用提背着重达百斤的货物攀爬的难度了,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不禁令人心生敬畏。

馆内还展示了太行山腹地老百姓的种田场景,向前一步是万丈深渊,向后一步是宽厚陡峭的山峰,长条状的田地只能使用人力耕种,生产条件极其恶劣。

“当年,马车不能通行,小推车也用不成,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扁担。山里群众想要卖点山货换点生活用品十分困难。”创业易、守业难。供销社办起来了,如何扩大规模、增加品种、创新服务、满足需要,把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是当年供销社面临的问题。为了使这份老百姓共同的家当不断发展壮大,供销社干部职工不计个人得失,冒着风霜雨雪,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为殷实供销社家业默默奉献。供销社的职工不论在经营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做到了勤俭办社、厉行节约。在社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干部职工出差、开会、进货坚持“三大一小”,即坐大公共汽车,睡大通铺,吃大碗饭,把花费数额降到最小。后来大通铺没了,他们选择最便宜的旅馆。曾有一名老职员在进货途中,为了省钱,向旅店租条被子在过道里过夜。“石板岩供销社社员们的‘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精神,赢得了山区群众的爱戴,被亲切地赞誉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

石板岩供销社同全国各地的供销社一样,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体所有制带来的辉煌,同样也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然而在曾经的困难时刻,他们把扁担精神与改革开放意识紧密结合,积极兴办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进入市场奔小康,大力发展服务业。

当年供销社的社员,用扁担架起一座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扁担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供销社社员,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在新时期谱写了富民兴社新篇章。

生在信息时代的年轻人,或许早已忘记了父辈曾经的艰辛岁月,扁担精神纪念馆为前后时空的人们搭起了互通的桥梁,更直观真实地了解扁担精神的起源于发展。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璀璨的华灯之下,感受着曾经不平静的峥嵘岁月,扁担精神是石板岩供销社每一位员工用心血与汗水铸造的,值得后世永远歌颂,永远传承……


浏览人次:5366 更新日期:2021-02-26

<上一篇:岚安乡下一篇:红旗渠纪念馆>

声明:
1、本站文章内容仅代表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未经授权,本站所有图文禁止任何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3、本站培训均由专人负责并签订法律合同,若遇冒充本站乱收费行为,请及时与本站官方反馈。举报邮箱 337599110@qq.com。

  • 学习心得
  • 培训案例
  • 相关推荐
  • 合作机构
  • 我刚看过

红色革命干部教育培训中心
干部党性教育培训教育基地
咨询电话: 400-025-6988
联系地址:中国南京市和燕路289号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扫码入群咨询
全国培训方案
免费提供报价
解决棘手问题
线上线下课程
专业正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