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藏与展示
博物馆现有馆藏11220件,其中珍贵文物1098件,涵盖瓷器、青铜器、革命文物等139。通过系统性陈列,如“历史文明展”“禅宗文化厅”等,完整呈现了宜春从先秦至近现代的历史脉络,尤其是樟树吴城商代遗址、高安元青花窖藏等重大考古发现,成为解读宜春“文物昌盛之邦”地位的关键窗口。
红色基因的活化
博物馆通过袁州会议旧址改造、革命文物展览(如《熔铸初心——江西革命根据地红色货币展》)等,将红色教育与文物展示结合,强化了宜春作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记忆。
二、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功能的实践者
创新教育模式
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展厅、非遗活化体验、专题社教活动(如“劳动节套圈挑战”“清明祭英烈”等),将静态展览转化为互动参与,尤其注重青少年教育,与16所学校共建,年均开展活动超100场。
社区与社会联动
通过“文物进社区”“流动展览进校园”等活动,打破博物馆围墙,将文化服务延伸至基层,年均接待观众超5万人次,成为市民了解本土文化的“第二课堂”。
三、城市形象与区域发展的推动者
城市文化地标
博物馆建筑本身(占地2112平方米,五层结构)与广场上的“日月同辉”雕塑、青铜历史画卷等,构成宜春文化之窗的核心景观,强化了城市历史底蕴的视觉表达。
文旅融合的引擎
作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8年晋级二级),其展览与周边景点(如袁州会议旧址)形成红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同时带动区域经济。
四、学术研究与创新的试验田
文物研究与出版
博物馆团队在《中国文物报》等平台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如《袁州会议旧址的历史溯源》等,推动禅宗文化、革命文物等领域的学术研究。
数字化与科技应用
升级改造中引入数字科技,如沉浸式展厅、虚拟场景复原,探索传统博物馆的现代化转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