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故居

江苏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淮安驸马巷的一座民居内。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周恩来逝世后,根据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心愿,经中共中央同意并经江苏省委批准:周恩来总理故居内部的房屋、道路、内院一律按原状修复。1979年3月5日经江苏省委、淮阴地委批准,周恩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898年3月5日(农历二月十三日),周恩来诞生。父母为其取乳名“大鸾”,鸾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山海经》中描述此鸟“见则天下安宁”。这寄托了父母对他日后“翱翔蓝天,成就大事”的美好心愿。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是旧社会的一名职员,曾在湖北武汉等地教书,为家庭生计常年在外辛勤奔波,收入微薄。这使周恩来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周恩来对父亲感情深厚,父亲去世后,周恩来还把亲笔写有“爹爹遗像”的照片放在皮夹里一直贴身携带。周恩来的生母万氏生性豁达开朗,办事精明干练。幼年周恩来耳濡目染,跟生母学到了许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在旅欧勤工俭学期间,周恩来在一封表明自己“当信共产主义原理”志向的信中写道:“自己天性富于调和性。”这一性格的形成与早年受生母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周恩来的小叔父周贻淦结婚不到一年便得了重病。为给膝下无子的小叔父一点安慰,也为了让他妻子陈氏能有所依靠,不满周岁的周恩来被过继给周贻淦作为嗣子。收养的喜悦并没有给小叔父病情带来转机,两个月后他还是去世了,幼年的周恩来就由守寡的陈氏养育。嗣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她善诗文书画,有着广博的学识和较深的文化修养。丈夫去世以后,她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幼小的周恩来身上。在周恩来三四岁的时候,教他认字、练书法;五岁时,教他吟诵唐诗宋词,还给他讲述历史和神话故事。嗣母的教育,对幼年周恩来的性格和文化修养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周恩来后来满怀深情地说:“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1903年,刚满5岁的周恩来便入家塾馆读书,取学名恩来,字翔宇。他聪明好学,记忆力过人,平时还特别喜欢书法,临摹颜体,练字十分认真。他从八岁到十岁开始读小说,读过的第一本小说就是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后来陆续读过《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等演义小说。通过经典名著的潜心阅读和塾师的启蒙教育,年少的周恩来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在幼小的心灵播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种子。

1907年春,周恩来痛失生母。第二年嗣母也因病去世。因父亲在外谋生,八伯父周贻奎身体偏瘫残疾,在周家同辈男人中,周恩来年龄最大。他后来回忆道:“我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难,父亲经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的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

1910年,周恩来离开家乡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大鸾从此腾飞,他用自己实际行动实践了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誓言:“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为了最初的信仰和誓言,周恩来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周恩来故居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7号,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特有的城市地标、城市景观和特殊的历史遗迹遗址展示地,保持着“原生态”的景观风貌。整个故居都是青砖灰瓦的木结构建筑,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民居建筑风格。这里,既展示周恩来童年生活的环境,也展示那个年代的故乡风情,观众可身临其境,寻访伟人成长的足迹。

走进故居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从读书房向西跨过一个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住的面南三间房屋,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出生在东边的一间房屋里。故居院内有两株20米高的百年老榆树。贯穿淮安城的古河文渠流淌过历史的台阶,沟通着城内的勺湖、萧湖、月湖,流经周恩来故居门前。1960年,周恩来在接见淮安县(今淮安市)委领导时说:“文渠没有堵塞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在那里划船打水仗……”

故居由东西相连两个宅院组成,占地1987.4平方米,东宅院临驸马巷,西宅院临局巷。东宅院为原状陈列,是对周恩来童年成长实景的真实再现,有周恩来童年读书房、诞生地、周家主堂屋、乳母住房、嗣父母住房、水井、榆树、厨房、菜地等;西宅院为展室部分,现辟有“大鸾腾飞的地方——周恩来家世家风图片展”“桑梓情深——周恩来与家乡图片展”以及名人精品书画展等基本陈列展。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1997年在故居本体西侧新建了周恩来墨迹碑廊,收录了周恩来各个时期的书法题词作品。2002年在邓颖超逝世10周年之际,在故居本体北侧新建了“邓颖超纪念园”,现设有“春天的后面不是秋——邓颖超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图片展”“伉俪情深——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图片展”两个展览。

四面八方络绎不绝的人们,他们带着对周恩来无比敬仰之情走进小院,寻觅他留下的那充满担当的身影。


浏览人次:3240 更新日期:2021-03-09

<上一篇:张太雷故居下一篇:丁文江故居>

声明:
1、本站文章内容仅代表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未经授权,本站所有图文禁止任何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3、本站培训均由专人负责并签订法律合同,若遇冒充本站乱收费行为,请及时与本站官方反馈。举报邮箱 337599110@qq.com。

  • 学习心得
  • 学员风采
  • 培训案例
  • 相关推荐
  • 合作机构
  • 我刚看过

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咨询电话: 400-025-6988
联系地址:中国南京市和燕路289号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扫码入群咨询
全国培训方案
免费提供报价
解决棘手问题
线上线下课程
专业正规放心